宋武帝刘裕永初元年(公元420年),中国正式进入南北朝时期,同时结束了长达200年的魏晋时代。
晚唐诗人杜牧曾在《润州》中写道:大抵南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可见,魏晋名士风流豁达性情与海纳百川的胸襟气度一直影响着后世的文人,令人心驰神往。
翩翩凤翮,逢此网罗
景元四年(263年),洛阳城的一个日暮,刑场周围围满了观看的百姓与两千名太学学生,刑台上,随着《广陵散》最后一音结束,执琴者将琴毫不犹豫地摔成两段,之后,决绝赴死。一首绝世曲调也因此失传。
嵇康,三国时期曹魏的玄学家、音乐家,不仅是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也是被东晋名士谢万列入的“八贤”之一。嵇康早年因迎娶了曹魏宗室女加之本身的才华,被授予中散大夫一职,后因不满官场的赃官污吏与司马氏掌权,愤世嫉俗的嵇康毅然辞官,归隐山林。与山涛、阮籍、向秀等好友七人在竹林中弹琴下棋、饮酒度日,正是如此,被后世称为“竹林七贤”。
展开剩余84%本以为会成为自己名隐士,在竹林中逍遥赋诗,却不曾想世事无常。公元256年,晋景王司马师去世,其弟司马昭掌权。司马昭首先向竹林集团抛出了橄榄枝,请嵇康、山涛等人出来做官。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嵇康当然不从,他宁愿一生隐姓埋名,也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更不愿做三姓家臣,于是便果断回绝了。
然而,司马昭并不死心。这一次,司马昭特意派了钟会去向嵇康示好。当时,嵇康正在专心打铁,钟会来到他旁边时,他也默不作声。半晌,钟会转头就要走,嵇康却忽然问道:“闻所何而来,见所何而去?”,钟会也不甘示弱,回答道:“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两位玄学家的交锋就此成为了经典,千年以后似乎还能闻到当时盛极一时的玄学气息。
作为当时的名士、一位开创了玄学新风尚的大家,他太有影响力了,严重阻挠了司马氏篡权的脚步。最终,司马昭对嵇康无可奈何之下起了杀心,借着“吕安案”把嵇康牵连了进来,宣布将嵇康斩首示众。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回顾他的一生,与那曲《广陵散》何其相似,慷慨激昂过后就是心如止水般的平静,就算是失传已久,在历史中也是熠熠生辉。昂昂若千里之驹,泛泛若水中之凫。他用行动展现了魏晋的风度;
山阴道上桂花初,王谢风流满晋书
在那个政局动荡的时代,唯有两大家族始终屹立不倒,他们就是大名鼎鼎的琅琊王氏与陈郡谢氏。合称“王谢”。谢道韫,就是出生在其中的谢氏家族。
她的父亲是安西将军谢奕、哥哥是东阳太守谢朗,而从小培养她长大的叔父,是东晋的风流宰相谢安。谢道韫不仅工文墨、有诗才,而且,自幼熟读经史,有着超脱常人的眼界与格局。
有一年隆冬,天降大雪。谢安让谢家儿女们咏雪,兄长谢朗道:“撒盐空中差可拟。”将雪比作盐,虽然切合相似,但缺少了诗的意境美。此时,谢道韫答道:“未若柳絮因风起。”此语一出,惊才绝艳。自此,“咏絮之才”便成了“才女”的代名词。
在嫁给平庸的王凝之后,谢道韫并没有因此自哀自怜,而是继续以诗书为寄托,追求自己的诗和远方。
从古至今,有才情的女子不在少数,这些都可以从诗文中体现。例如卓文君在《白头吟》中道:“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甄宓在《塘上行》中道:“念君去我时,独愁常苦悲。”;李冶在《相思怨》中道:“海水尚有涯,相思渺无畔。”但她们大多都是围绕着感情、丈夫与家庭来写的。唯有谢道韫与众不同,她的《泰山吟》甚为折服:
峨峨东岳高,秀极冲青天。
岩中间虚宇,寂寞幽以玄。
非工复非匠,云构发自然。
器象尔何物?遂令我屡迁。
逝将宅斯宇,可以尽天年。
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质,经霜而弥。这不是才华的局限,而是视野的狭隘。那样的女子只能称之为闺秀,只有一个才华与勇气并重、心存家国天下的女子,才能称之为名士。
《世说新语》贤媛篇中记载:谢玄特别推崇自己的姐姐谢道韫,张玄时时表扬自己的妹妹,想让她与谢玄的姐姐相比较。有个名叫济的女尼,与张、谢两家都有来往,有人问她两个人的优缺点,她回答说:“王夫人神清散朗,故有林下风气;顾家妇清心玉映,自有闺房之秀。”这话表面赞美两位女子各有千秋,实则不然。“闺房之秀”指的是知书达理,一般女子都可以做到。所谓“林下风气”是称赞谢道韫潇洒超逸,犹如当年竹林名士的风采。这不是闺秀可以相提并论的。
即使谢道韫晚年因为战乱家破人亡、流离颠沛,但她依然风骨傲然、百折不挠。若有诗书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容貌易逝,才华永恒。比容貌更宝贵的是才华,比才华更宝贵的,是透骨的风雅与深远的格局。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他曾做过县令,后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选择辞官归隐。归隐后,便从家门口种上了五颗柳树,日日畅饮,写下了“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样流传千古的名句。虽然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单瓢屡空,但精神上的理想境界才是他毕生的追求。
他曾做过县令,后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选择辞官归隐。归隐后,便从家门口种上了五颗柳树,日日畅饮,写下了“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样流传千古的名句。虽然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单瓢屡空,但精神上的理想境界才是他毕生的追求。
一篇《桃花源记》将他对现在所处社会的不满与消极的心态展现的淋漓尽致。他期望的,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战乱、天下大同的社会。
但愿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处世外桃源,在经历了波涛汹涌后,作为避风港。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神姿高彻,如瑶林琼树,自然是风尘外物。魏晋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及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曲水流觞中蕴含着名士风流的儒学精神和乱世中的自我救赎。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时间穿梭到百年之后的唐初。是夜,仕途不顺的王绩站在院落的凉亭中,抬头仰望逐渐被雾霭隐去的银蟾。须臾,提笔在诗笺上默然写了句: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发布于:天津市